4.1 广信集团破产案触发红筹信贷危机

2013-11-15 09:28:43

    广信集团,全称“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GITIC),成立于1980年12月。广信集团是广东省政府拥有和控制的综合性金融实业机构,并在人民银行监管下运作,主要职能是在海外及本地市场集资,以配合广东的经济发展,业务包括融资、直接投资、基建、酒店、证券买卖及投资、进出口贸易和海外业务。
    广信集团创办后发展迅速,1985年,广信为亚洲首家BOT专项广东沙角B厂提供担保。1986年,广信又进入日本“武士债”市场,融资200亿日元。1989年,中国政府决定设立10家有权发债的“窗口”公司,以政府的信誉支持政府组建的金融机构进入国际债券市场,广信因最早进入海外债券市场,成为10家窗口公司之一。1992年,广信在广州环市东路建起的63层的总部大厦——广信大厦,成为其实力的象征。
    1993年,广信率先在欧洲发行债券1.5亿美元,成为首家进入欧洲债券市场的中国金融机构。该年,穆迪投资和标准普尔分别将广信评为BAA1和BBB信用等级,与国际主权评级看齐。1994年,广信成功在美国市场发行1.5亿美元扬基债。当时,公司总经理黄炎田在接受美国《商业周刊》记者访问时表示: 他希望广信成为“中国首家商人银行”。
    广信事件被视为“中国版霸菱”。图为广信集团在广州的总部。
    20世纪90年代中期,广信集团以极快的速度扩张。这一时期,广信在大量发行债券的同时,积极从事房地产和证券投资,尤其是在香港回归前几年,投资香港的活动相当活跃,主要涉及股市、地产(以豪华住宅市场为主)等巨额投资。到1997年底,广信先后从海外融资共计50多亿美元,其自身也发展成拥有总资产327亿元人民币的特大型综合金融投资实业集团,在中国信托业规模仅次于北京的中国信托投资公司。
    1997年3月,广信集团在事前没有知会中国证监会的情况下,自行透过广信香港分拆广信企业在香港挂牌上市。该公司在招股期间曾一度被中国证监会勒令暂停,闹出轩然大波,后来经香港证监会的调停,才能如常上市。当时,正值红筹股热潮,有关事件并未影响投资者的信心,结果广信企业获得891倍的超额认购,其股价更从招股价每股1.05元上升到3.77元的高位。事后,中国证监会为加强对香港中资企业的监管,专门制订有关监管指引。
    广信在迅速扩张的进程中,暴露出众多问题,包括内部管理混乱、专案审批不严谨、盲目或不负责任地执行政府官员下达的“计划”、债务不断扩大而又缺乏合理安排、防范风险的意识差,等等。广信的问题,引起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有关方面为挽救广信,曾透过多次融资支持,包括给予公司发行债券以及世界银行等机构周期性长的贷款,但广信一直没有起色。这一期间,广信由于得到广东省政府的支持,得以不断用新贷款去还旧债,继续运作。
    其实,中央政府对信托投资业的现状早已不满,1993年人民银行明确规定银行不得向信托投资公司提供同业拆借资金。1995年,中央政府宣布不再对地方政府背景的信托投资公司在海外融资提供国家担保。随后又确定对外债进行全口径管理。在这种背景下,全国的信托投资公司从高峰时期的700多家减少到200多家。1995年10月,人民银行首次对问题严重的信托投资公司开刀,违规操作、资不抵债的中银信托被宣布接管,最后被广东发展银行收购。1997年2月及1998年6月,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和中国创新技术发展公司也相继因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被关闭。
    亚洲金融风暴期间,广信的问题进一步暴露,其未能偿还到期债务的情况已露端倪。1999年1月,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岐山被调往广东,出任广东省常务副省长,整顿广东金融秩序。同年9月,王岐山亲自主持广信集团管理层的重整,并清偿公司债务。10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指出,鉴于广信集团无力偿还到期债券,为保障债权人的合法利益,决定关闭广信集团,并对其属下的债券和债务进行托管,停止一切金融活动。公告还指出,人民银行将接管广信的金融业务,而广发证券将接管广信属下的证券业务。
    1999年1月10日,广东省省长助理兼广信清算小组组长武捷思正式宣布,因为资不抵债,广信集团、广东国际租赁公司、广信企业和深圳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据广信清算小组的初步评估,广信集团清产核资后的总资产是214.71亿元人民币,总负债是361.65亿元人民币,资不抵债差额为146.94亿元人民币,资产负债率达168.23%。当时,有消息指出,广信集团直接对外负债就高达16亿美元,如果加上或有负债,对外总负债高达40亿美元。
    广信集团在香港有庞大投资,它在香港持有两家全资附属公司——广信香港(全称“广东国际信托投资香港有限公司”)和广信实业。广信香港于1989年在香港注册成立,主要从事专项融资及投资、物业按揭、地产投资及贸易融资等业务,是广信集团在香港的控股旗舰,分别持有香港上市公司广信企业和DC财务各58%及15%的股权。九七回归前,广信香港相当活跃,除参与高风险的衍生工具投资外,还积极投资于三、四线股票及楼市,因而在金融风暴期间损失惨重。1997年,广信香港将旗下物业湾仔粤信大厦作价6亿元注入四线上市公司DC财务,换取该公司15%股权。在金融风暴中,该批股票跌值九成多,仅值约1700万元,损失惨烈。广信香港还贷款3亿元予DC财务做豪宅按揭,结果楼市大跌,全为负资产。
    1998年10月12日,广信集团宣布委任毕马域会计师行为其在香港的两家全资附属公司清盘人。据毕马域会计师行的初步估计,两家公司的总负债约66亿元(未计算担保的或有负债),其中,广信香港负债28亿元,债权银行约20家,广信实业负债38亿元,债权银行约40家。其后,香港金融管理局向银行查询后表示,香港银行系统借予广信集团的贷款及或有负债,总数达110亿元,其中,没有在国家外汇管理局登记的借贷超过35亿元。中国有关部门曾明确表示,广信没有登记的外债,中国政府不会担保偿还。
    广信事件在香港金融界引起相当大的震撼。长期以来,外资银行一直视中国是亚洲最后一个资金避难所,然而广信事件暴露出中国存在着严重的金融隐忧。有关资料显示,香港金融机构借贷予香港中资公司的贷款,总额超过3000亿元,其中,借予信托投资公司的贷款超过400亿元。广信事件爆发后,香港银行(包括中资银行)顿成惊弓之鸟,纷纷收紧对中资企业的信贷,个别银行甚至迫令中资借款人在合约到期前还债,从而触发了中资公司的信贷危机。
    鉴于事态严重,1999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呼吁香港银行界不要向业务良好的中资企业追债。香港金融管理局更罕有地向银行公会及接受存款公司公会发出函件,劝喻香港金融机构继续支持业务良好的中资机构,以免急进的追债行动对整个银行体系造成伤害。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表示: 金管局此举,并不是因为银行向中资追债已经失控,但作为监管机构,金管局有必要防患于未然,防止本港银行体系出现系统性风险。

本文摘自《香港金融业百年》


  香港金融中心的前世今生  金融业界的风云人物,港币汇率机制形成的轨迹,亚洲金融危机的当代启示……  本书从历史的角度,对一个半世纪以来香港金融业的演变、发展脉络进行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从中探索香港金融业发展的一般规律、香港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以及1990年代中期以来香港金融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承诺与声明

兄弟财经是全球历史最悠久,信誉最好的外汇返佣代理。多年来兄弟财经兢兢业业,稳定发展,获得了全球各地投资者的青睐与信任。历经十余年的积淀,打造了我们在业内良好的品牌信誉。

本文所含内容及观点仅为一般信息,并无任何意图被视为买卖任何货币或差价合约的建议或请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观点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况下更改。本文并未考 虑任何特定用户的特定投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任何引用历史价格波动或价位水平的信息均基于我们的分析,并不表示或证明此类波动或价位水平有可能在未来 重新发生。本文所载信息之来源虽被认为可靠,但作者不保证它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作者也不对任何可能因参考本文内容及观点而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承担责任。

外汇和其他产品保证金交易存在高风险,不适合所有投资者。亏损可能超出您的账户注资。增大杠杆意味着增加风险。在决定交易外汇之前,您需仔细考虑您的财务目标、经验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见、新闻、研究、分析、报价或其他信息等都仅 作与本文所含主题相关的一般类信息.

同时, 兄弟财经不提供任何投资、法律或税务的建议。您需向合适的顾问征询所有关于投资、法律或税务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