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中国银行: 1994年5月起参与发钞

2013-11-15 08:33:4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汇丰银行逐步淡出准央行事务成鲜明对比的,是中银集团的迅速崛起,尤其是中国银行在香港金融市场所扮演的角色日渐吃重。
    进入过渡时期以后,中银集团开始积极配合港府稳定香港金融市场,在1983年的港元汇价危机、1983年至1986年的银行危机、1987年10月股灾、1991年国商事件引发的银行挤提事件,以及1995年国际投机者藉墨西哥金融危机冲击港元联系汇率制等一系列重大金融危机中,中银集团都积极配合港府平息风潮,稳定市场。
    例如,1985年6月,中国银行就与汇丰银行联手向嘉华银行提供巨额备用信贷,支持嘉华银行度过资金周转困难的危机。当时,香港财经界人士认为,中国银行参与支持嘉华,反映了中国银行在香港地位的重要性和中国政府维持香港金融稳定的积极态度。1987年10月,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与汇丰、渣打共同组成20亿元的备用信贷,支持期货交易所渡过期指市场危机。1991年国商事件引发的挤提风潮中,中国银行与汇丰共同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支持受挤提的银行同业,将局势稳定下来,保持了香港金融体系的稳定。
    进入过渡时期以后,中国银行香港分行配合香港金融当局,积极参与对香港金融界重大问题的研究,包括维持港元联系汇率、外汇基金与汇丰银行的新会计安排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加强了与香港金融监管当局、银行同业的联系与合作,受到当地金融界和舆论的好评。
    1994年5月2日中国银行参与发行港钞,图为中银董事长王启人在发钞庆祝典礼上致辞。
    鉴于中国银行在香港金融事务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中国银行参与香港发行港钞的问题开始酝酿。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政府布政司通过渠道向中国银行总行副行长兼中国银行驻港总稽核提出,中国银行是否有意参加港钞发行。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英联合联络小组成立后,关于中国银行参与港钞发行问题,成为该小组讨论的议题之一。1992年7月,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正式向香港政府提出参与发行钞票的申请及具体方案。1993年1月12日,香港政府行政局讨论并通过了中国银行发钞的有关事项。
    当日,中银集团在“关于中国银行发钞事宜”的新闻公告中表示:“港府行政局今天批准中国银行由1994年5月起在香港发行港钞事宜,对此我们表示欢迎。中银集团有300多家分支机构和250多部自动提款机,遍布港、九、新界,能够为公众提供便利。中国银行在获得授权成为发钞银行后,将依照香港的有关条例进行发钞。中国银行将一如既往,同其他发钞银行一起,尽力配合香港政府的货币政策,继续为香港银行业的稳定作出努力。”
    1993年4月,中国国务院批准中国银行修改章程。中国银行章程第3章第7条修改为:“中国银行设在外国和港澳地区的机构,得经营当地法令许可的一切银行业务;在港澳地区的分行依据当地法令可发行或参与代理发行当地货币。”同年7月,香港立法局通过《银行钞票发行条例》和《外汇基金条例》,并刊登政府宪报,完成法律程式,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的发钞地位。期间,中国银行加紧筹备发钞的有关工作。
    1994年5月2日,中国银行正式发行港币钞票并在市面流通,分金黄色的1000元、棕色的500元、深红色的100元、紫色的50元和蔚蓝色的20元5种。在当天的庆祝典礼和剪彩仪式上,中国银行董事长王启人表示: 中国银行发行的港元钞票正式面世并开始流通,这是中国银行80多年来的一件盛事,中银参与发钞是中国对香港前途充满信心的体现,也是中国银行以其实力和信誉为香港平稳过渡作出的承担。自此,中国银行成为香港三家发钞银行。
    1996年,中银首度出任香港银行公会主席,从此,中银与汇丰、渣打一起轮流担任银行公会正、副主席。中银在香港金融事务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本文摘自《香港金融业百年》


  香港金融中心的前世今生  金融业界的风云人物,港币汇率机制形成的轨迹,亚洲金融危机的当代启示……  本书从历史的角度,对一个半世纪以来香港金融业的演变、发展脉络进行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从中探索香港金融业发展的一般规律、香港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以及1990年代中期以来香港金融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承诺与声明

兄弟财经是全球历史最悠久,信誉最好的外汇返佣代理。多年来兄弟财经兢兢业业,稳定发展,获得了全球各地投资者的青睐与信任。历经十余年的积淀,打造了我们在业内良好的品牌信誉。

本文所含内容及观点仅为一般信息,并无任何意图被视为买卖任何货币或差价合约的建议或请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观点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况下更改。本文并未考 虑任何特定用户的特定投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任何引用历史价格波动或价位水平的信息均基于我们的分析,并不表示或证明此类波动或价位水平有可能在未来 重新发生。本文所载信息之来源虽被认为可靠,但作者不保证它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作者也不对任何可能因参考本文内容及观点而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承担责任。

外汇和其他产品保证金交易存在高风险,不适合所有投资者。亏损可能超出您的账户注资。增大杠杆意味着增加风险。在决定交易外汇之前,您需仔细考虑您的财务目标、经验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见、新闻、研究、分析、报价或其他信息等都仅 作与本文所含主题相关的一般类信息.

同时, 兄弟财经不提供任何投资、法律或税务的建议。您需向合适的顾问征询所有关于投资、法律或税务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