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益体现的利率管制弊端

2013-10-19 14:31:59

  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Q条例"为代表的利率管制乃至金融管制措施越来越不适应经济金融的发展,其弊端逐渐显现。

  首先,僵化的资金价格不能使资金向优质银行配置,经营能力强的银行规模难以扩展,无法通过正常的市场竞争实现银行体系内的优胜劣汰。

  其次,僵化的利率管制不能适应当时通货膨胀的严峻形势,银行经营困难,难以应对证券市场的挑战,金融体系出现不稳定。20世纪6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率曾一度高达20%,市场利率开始明显上升,有时已经超过存款利率的上限,银行存款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急剧下降。同时,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国际化、投资多样化导致银行存款大量流向证券市场或货币市场,传统银行业务急剧萎缩,一些存款性金融机构出现了生存危机。如1966年、1969年银根紧缩、货币市场利率上升时,"Q条例"导致存款利率上限调整滞后且不充分,资金大量从银行流向货币市场,造成金融体系不稳定,造成了美国储蓄和贷款协会危机。

  再次,金融体系的扭曲限制了货币调控机制发挥作用。银行存款利率上限的规定限制了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当资金需求旺盛时,造成信用供应不足。如1966年后银行接连发生多次信用危机。同时,为了摆脱经营困境,银行创造了大量新金融工具来逃避管制、扩大资金来源,这在增加流动性的同时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调控的能力。如20世纪60年代末,商业银行发明了利率可以自由浮动的回购协议(repos);到了20世纪70年代,储蓄机构发明了可转让支付命令(NOW)账户、电话转账系统(TTs)、自动转账服务(ATS)和股金提款户(CUSDA)等业务。金融创新活动中还形成了专门投资于货币市场高质量短期债务工具的货币市场基金(将小户的资金集中起来,以大户的姿态出现在金融市场上),投资于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短期国债、回购协议和银行承兑汇票等。这些新型金融工具规避了"Q条例"的限制,可以享有定期存款的利息,又能随时变现和支付结算,货币市场基金还可转换为资本市场的其他基金。

  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出现了银行业经营危机,银行破产数量逐年增加,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达到最高。根据FDIC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直到1973年美国的商业银行数量保持在13000~14000家;1974年银行数超过14000家,达到14230家;1984年银行数最多,达到14483家;其后逐渐减少,1995年减少到不足10000家;1997年为9143家。当然这些银行数量的减少不仅仅是因为破产和倒闭,很多银行的问题是由于兼并重组造成的。

  除了破产银行大幅增加外,各种类型金融机构也纷纷出现经营困难的局面。据统计,全美前10大银行中有5家在1987年出现亏损,1988年虽然有所好转,但1989年又由于向不动产和支持企业进行杠杆收购的贷款的不良债权急剧增加,使美国银行业的利润再度大幅下滑(姜瑶英.20世纪90年代美国银行业的改革与战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本文摘自《利率市场化的全球经验》


   本书通过比较研究,分析和总结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俄罗斯、印度、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拉美三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利率市场化经验,对比了其利率管制的形成原因、改革的步骤、改革前后的宏观经济环境、金融机构状况、金融法律环境以及货币调控方式方面,回答了什么是金融自由化的内在动力,利率市场化给金融行业的整体模式、金融稳定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利率市场化与利率调控手段之间的关系等重要问题。

 承诺与声明

兄弟财经是全球历史最悠久,信誉最好的外汇返佣代理。多年来兄弟财经兢兢业业,稳定发展,获得了全球各地投资者的青睐与信任。历经十余年的积淀,打造了我们在业内良好的品牌信誉。

本文所含内容及观点仅为一般信息,并无任何意图被视为买卖任何货币或差价合约的建议或请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观点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况下更改。本文并未考 虑任何特定用户的特定投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任何引用历史价格波动或价位水平的信息均基于我们的分析,并不表示或证明此类波动或价位水平有可能在未来 重新发生。本文所载信息之来源虽被认为可靠,但作者不保证它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作者也不对任何可能因参考本文内容及观点而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承担责任。

外汇和其他产品保证金交易存在高风险,不适合所有投资者。亏损可能超出您的账户注资。增大杠杆意味着增加风险。在决定交易外汇之前,您需仔细考虑您的财务目标、经验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见、新闻、研究、分析、报价或其他信息等都仅 作与本文所含主题相关的一般类信息.

同时, 兄弟财经不提供任何投资、法律或税务的建议。您需向合适的顾问征询所有关于投资、法律或税务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