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管制及其受到的冲击

2013-10-17 17:34:41

  英国的利率管制表现为银行间的利率协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存在。以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为基础,商业银行对存贷款利率和同业拆借利率执行以下协定。

  (1)存款利率协定。支票存款不支付利息,通知存款利率低于再贴现率2个百分点。

  (2)贷款利率协定。贷款和透支利率比再贴现率高0.5~1.0个百分点。

  (3)拆借利率协定。拆借利率比存款利率稍高,但最低利率应比再贴现率低1个百分点。在这种协定下,市场利率与英格兰银行的再贴现率有紧密的联动关系,英格兰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影响市场利率。

  20世纪40~60年代,英国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之间几乎不存在竞争。例如,银行业服务专门由银行提供,住房融资服务则专门由住房抵押贷款互助会提供。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英国的通货膨胀加剧,实际利率处于"负利率"状态。因为公众对通货膨胀上升的预期,货币当局有关控制利率水平的操作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为此英国货币当局开始转向以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此同时,利率管制削弱了银行业的竞争力,银行存款流失。20世纪60年代末,政府放开了进入伦敦金融城的限制,外国银行迅速渗透到英国银行体系,加剧了银行业竞争。随着国际资本的频繁流动和欧洲美元市场的不断扩大,缺乏弹性的管制利率导致国内资本的外流,扰乱了国内的金融秩序。1967年11月,英镑因国际收支发生危机而贬值。

  一步到位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为了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促进金融机构间的自由竞争,提高其经营效率,抑制国际短期资本的过度流入,维持英镑币值的稳定,1971年5月,英格兰银行公布了一份"竞争与信用管制"(CompetitionandCreditControl)报告,提出了金融改革方案,于同年9月开始实施。其中一项重要的改革内容就是废止银行间利率协议,由银行自行决定利率。利率市场化实施一两年后,英国的经济又承受了高通货膨胀、经济衰退及英镑贬值的压力,英国政府再次干涉利率。1973年9月,财政大臣要求银行不得对1万英镑以下的存款付高于9.5%的利率,这种限制一直持续到1975年2月。1979年,英国取消了对外交易的外汇管制,实现国际金融交易自由化。1981年,英格兰银行取消最低贷款利率,利率完全实现自由化。

  英国利率市场化的特点,一是"一步到位",1971年一举废止利率协定,而不像其他国家那样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二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金融其他方面的改革同时进行,如取消分业经营限制、废除对银行的贷款限额管理、对所有银行实行统一的最低流动性比率及其他方面的要求,等等。1986年10月,英国政府宣布实行金融"大爆炸"改革,打破了传统分业经营的界限,英国的劳埃德银行集团、巴克莱银行集团,以及汇丰、渣打等跨国银行集团纷纷收购和兼并证券公司,开始提供包括证券业务在内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上述措施的同时实行,使得利率市场化改革能更容易实现预期目标。

本文摘自《利率市场化的全球经验》


   本书通过比较研究,分析和总结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俄罗斯、印度、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拉美三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利率市场化经验,对比了其利率管制的形成原因、改革的步骤、改革前后的宏观经济环境、金融机构状况、金融法律环境以及货币调控方式方面,回答了什么是金融自由化的内在动力,利率市场化给金融行业的整体模式、金融稳定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利率市场化与利率调控手段之间的关系等重要问题。

 承诺与声明

兄弟财经是全球历史最悠久,信誉最好的外汇返佣代理。多年来兄弟财经兢兢业业,稳定发展,获得了全球各地投资者的青睐与信任。历经十余年的积淀,打造了我们在业内良好的品牌信誉。

本文所含内容及观点仅为一般信息,并无任何意图被视为买卖任何货币或差价合约的建议或请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观点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况下更改。本文并未考 虑任何特定用户的特定投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任何引用历史价格波动或价位水平的信息均基于我们的分析,并不表示或证明此类波动或价位水平有可能在未来 重新发生。本文所载信息之来源虽被认为可靠,但作者不保证它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作者也不对任何可能因参考本文内容及观点而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承担责任。

外汇和其他产品保证金交易存在高风险,不适合所有投资者。亏损可能超出您的账户注资。增大杠杆意味着增加风险。在决定交易外汇之前,您需仔细考虑您的财务目标、经验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见、新闻、研究、分析、报价或其他信息等都仅 作与本文所含主题相关的一般类信息.

同时, 兄弟财经不提供任何投资、法律或税务的建议。您需向合适的顾问征询所有关于投资、法律或税务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