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告浙商(1)

2014-01-03 18:34:09

  编者:2004年11月6日,王志纲应邀出席第二届浙江(中国)民营企业峰会,并在“浙江人经济促进大会暨浙江人经济论坛”上发表演讲。在与会者对浙商的一片赞歌声中,王志纲却提出“以粤为鉴,可知兴替”,指出一路高歌猛进的浙商在发展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2004年11月6日,王志纲在“浙江人经济促进大会暨浙江人经济论坛”上演讲。

  各位嘉宾、企业家朋友们:大家好!我从广东过来,到了杭州后,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今天的广东是暮气沉沉、一盘散沙,而今天的浙江则是群情激昂、龙精虎猛。当然,这只是一个直观的感觉,但是这种表象也能说明,作为先行者的广东,已经开始给人一种英雄迟暮的感觉,而作为后起之秀的浙江,却给人一种“激情燃烧的岁月”之感,一种积极振奋的感觉。谈这些是因为:其一,我在广东生活了二十多年,对广东和广东商帮有着深入的了解;其二,我在浙江有很多客户,经常在两地间来回地跑。这两个地方,一个是英雄迟暮,一个是龙精虎猛,所以我今天的演讲题目就临时变成了“浙商忠告”或者叫做“忠告浙商”。在这样的场合讲这些话听起来似乎与今天的气氛不太吻合,但是,“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但愿广东的昨天和今天能够对浙江有一个很好的启发。粤商为镜知兴替我讲两个大话题。第一个话题,以粤商为镜,可知兴替。在讲这个问题时,我们首先要清楚,中国的市场经济到现在,可以说整个源头、整个实验田,都是从广东开始的。而广东的真正高潮期是在1992~1993年,当时的广东特别像今天的浙江。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在彻底地改写了中国历史、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上了市场经济道路的同时,也给了备受指责、备受争议的广东以极大的肯定和信心。当时我在新华社,跟新华社的老社长穆青同志一起写了一篇通讯——《风帆起珠江》,这是对广东的一次正视和肯定。后来深圳市的一篇《东方风来满眼春》,正式确认了广东是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源头。接着,中央电视台不惜重金组织了庞大的队伍到广东,拍了一个黄金档节目——《广东行》。在强大的攻势下,整个广东被压制了十多年的非驴非马的生活彻底改观,广东的自信一下子找了回来。这期间,充斥在广东媒体的所有报道,题目都是“小广东长高了”、“全中国喝的是珠江水,吃的是珠江粮啊”,可以说,当时的广东是名利双收。在这种背景下,美国人也来凑热闹,一位美国民主党政府的高参,继一本《日本世界第一》以后,又写了一本关于广东的书。“珠三角”的官员们纷纷因此升官,或当省委书记,或当省长,或当县委书记、县长;“珠三角”的企业家们也雄心勃勃,气冲斗牛。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中国经济史上非常精彩的一幕幕现代戏,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第一个例子是巨人集团。巨人集团当时在珠海可以说是雄心勃勃,一位中央领导人去了巨人集团以后,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本人都要来看看“巨人”,我带来的人也要看“巨人”,希望你们“巨人”长得更高!当时珠海的最高领导,为了落实中央领导的最高指示,经常到巨人现场办公,希望巨人能活出个样子来。而当时最能体现出一个城市的雄心和魄力的,就是盖高楼。当时的珠海市政府给了巨人最好的一块地,希望它能盖出中国最高的楼。而这个时候中国最高的楼是广州的中信大厦,63层。当时有个方案,有关领导看了以后说要超过63层,就变成了64层。但不知何故几经周折之后最终变成了70层,最后,这个建筑的支出超出了企业的支撑能力。盖楼毕竟还是市场化的行为,有些时候政府可以来支持你,但当你支撑不住的时候,它也不会冒风险来为你埋单,因此巨人只有壮烈地倒下,一朝沉没。这是一个经典的故事。当然,史玉柱这个小伙子也不容易,居然可以咸鱼翻身,成为中国MBA教材中罕见的案例。这件事我就不多说了。第二个例子就是当时风行全国的太阳神。我记得1993年时,我们浙江的娃哈哈还在辛苦地跋涉。当时他们送了一盒娃哈哈的口服液给我,我拿着忍不住想笑,它的外包装就像咱们打针用的瓶子,要用小砂轮割开才可以喝,搞不好还会把嘴唇划破。当时我很奇怪,说你们怎么还用这个玩意,这是当时浙江的水平。而这时广东的太阳神已经风行世界,他们是整个中国首先导入CI的企业,是企业形象策划的身体力行者,成为了所有企业模仿的对象。就是这么一个风风火火的企业,在一片莺歌燕舞的过程中,实现了其在全中国的拓展,往返3年下来,现在已经销声匿迹了。而此时的娃哈哈,通过农村包围城市,通过20年的艰苦跋涉,通过浙江商人所固有的优点,从市场导入,从终端导入,从农村到城市,从低端到高端,终于形成了销售网络,而且开始敢于向大东家,也就是市场讨价还价了。第三个经典案例是健力宝。1992年,我曾经跟健力宝的老板一起到过上海,住在西郊宾馆,当时每天赶去求见的有时甚至高达上百人。“广东商人”这块金字招牌,等于是李嘉诚、霍英东的化身。不管走到哪里,所有的达官显贵都会趋附于前,所有的消费场所都当我们是座上宾。而现在看来,这种盛况全部在今天的浙江表现了出来。当年我在新华社曾经写过一篇报道,提出广东有“四小虎”,即顺德、中山、南海、东莞这四个经济强市。“广东四小虎”,事实上起了支撑广东经济的作用,在“四小虎”中我比较推崇的是顺德,为什么是顺德呢?是因为它的乡镇企业。我最不看好的是东莞,因为当时的东莞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没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没有独立的制造能力、设计能力和研发能力,是用自己的“肚皮”给别人“生娃娃”。当时排名次的时候,东莞不服气,说为什么我排在第四,为什么不是第一?但今天的东莞已经非常有实力了,东莞的人口只有六七十万,而据2003年的统计东莞的民间存款有2 000亿元。东莞这些年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是因为它在20年前就已经有意无意地介入了全球一体化,也就是说它并不是一个世界工厂,而是国外的一个车间。那么,当世界经济发生重大转变之后,这个车间还会继续存在下去吗?其实在研究东莞的时候,我也一直在研究浙江。今年我去了三次温州,通过对温州企业进行深层次地研究,我深深地感受到,东莞的末路越来越近了。为什么呢?因为东莞没有自己独立的知识产权,没有自己独立的市场板块。而且,有些东莞人通过当地主富起来以后,已经过上了“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女人搓麻将,男人包二奶”的生活。一旦产业经济进行调整,这些路将会越走越窄。非常令人痛心的是,这些现象在浙江也已经开始出现。以这个故事讲清楚这一道理,就是要忠告今天的浙江商界。今日之浙江下面,我们谈第二个大话题,谈谈今日之浙江,我觉得有五大现象值得在座的企业家们思考:第一,如何看待“普天之下,舍我其谁”的问题。说实话,浙江经济是在被压抑中成长的,1992年,我来浙江采访,当时浙江的最高领导,说了一句实话,他说:“温州的日子好过,我的日子就不好过,我的日子好过,温州的日子就不好过。”他当时非常矛盾,因为那时的温州是个另类,是资本主义路线的典型。但也正是这种情况,促成了浙江人的低调、务实。当人们把目光都盯在广东身上的时候,浙江有了20年的封闭和累积,温州也真正地完成了一个由小到大、由“蝌蚪”到“青蛙”、由流通业到制造业、由假冒品牌到创造品牌,到重新整合,再到资本运营的过程。到现在全中国都不敢小看浙江了。我不担心浙江人会被小看,反而担心浙江人会被大看、被高估。浙江商人是当代的英雄,难免会孤芳自赏,但一定要记得前车之鉴,昨天的广东人就像今天的浙江人,但愿明天的浙江人不会成为今天的广东人。第二,“大鸡不吃小米”的问题。说实话,浙江商人是吃小米长大的,总是干别人不愿意干的事情。我在中国见到过很多浙江商人,他们原来都是弹棉花、修鞋或是做别的小生意的,真是“千家万户、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辛万苦”。这个过程,给浙江人提供了很多时间及空间上的发展机遇,所以才造就了今天浙江人雄厚的经济实力,但是,今天的浙商已经开始进入浮躁期。前不久,几个温州老板找我,跟我进行了一次长谈,他们说的事情,吓了我一跳。他们问我:“王先生,您在中国这么有影响,能不能跟我们合作一把,一起炒城市,我们可以当场签字。”他们说炒楼太慢,而炒城市两三个亿就能炒到两三百亿。我说我明白你们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地方的水已经烧到了98度,只差两度就到沸点了,但人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你们在口袋里带一把柴,顺便把你们自己的面条、饺子、馄饨也带上,先把柴加进去,烧到水一开,就把自己带的面条、饺子、馄饨下进去,然后全部都捞出来扛着就走,是不是这个意思?

本文摘自《王志纲社会经济观察录》


   体制外的独立知识分子身份,长年恪守“丙方的立场”,使王志纲具备了既在市场浪潮中与狼共舞,又在纷繁世事中同流而不合污的观察便利。本书展示了王志纲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商业观察家的深刻、睿智及人文情怀。

 承诺与声明

兄弟财经是全球历史最悠久,信誉最好的外汇返佣代理。多年来兄弟财经兢兢业业,稳定发展,获得了全球各地投资者的青睐与信任。历经十余年的积淀,打造了我们在业内良好的品牌信誉。

本文所含内容及观点仅为一般信息,并无任何意图被视为买卖任何货币或差价合约的建议或请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观点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况下更改。本文并未考 虑任何特定用户的特定投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任何引用历史价格波动或价位水平的信息均基于我们的分析,并不表示或证明此类波动或价位水平有可能在未来 重新发生。本文所载信息之来源虽被认为可靠,但作者不保证它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作者也不对任何可能因参考本文内容及观点而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承担责任。

外汇和其他产品保证金交易存在高风险,不适合所有投资者。亏损可能超出您的账户注资。增大杠杆意味着增加风险。在决定交易外汇之前,您需仔细考虑您的财务目标、经验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见、新闻、研究、分析、报价或其他信息等都仅 作与本文所含主题相关的一般类信息.

同时, 兄弟财经不提供任何投资、法律或税务的建议。您需向合适的顾问征询所有关于投资、法律或税务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