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主力军”的苦恼
总结国企在海外并购的经验可以发现:国企在竞争性行业中发起的海外并购,基本不会遇到并购阻力,并购后的整合也最容易;而在不完全竞争性行业中的并购,虽然遇到的目标所在国的政府阻力并不大,但对目标企业所付出的其他代价却很高:如对劳工保障的承诺、对其技术秘密的保护等,这些都提高了收购的门槛,增加了并购风险,上汽并购双龙就是如此;而在资源类行业中发起并购,遇到的对方政府阻力则最大,审查最为严格,失败的概率也最高。
而破解这一症结的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时机,使得被收购对象无法再以苛刻的条件作为谈判筹码,让那些处于不竞争性领域的企业不得不降低自己的条件,从而减轻中国企业的收购风险;而资源类目标企业的所在国政府,则能够降低审查门槛,使中国的企业有机会介入对方领域。当前所发生的国际性金融危机,正是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许多不完全竞争性行业的国外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而面临破产的风险,此时自然降低了它们的被并购条件;与此同时,欧美国家对发生在资源类行业中的跨国并购态度也开始了转变,美国政府高官已经表态,将放松对中国能源企业进入美国市场并购的审查。
尽管国有企业在海外并购中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鉴于它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国有企业依然是“远征队”中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组成力量。在中国出海并购的大部队组成中,如果把民营企业比作是一支精锐灵敏的“尖刀营”的话,那么国有企业在其中则扮演“中央军”的角色,它起着在正面战场作战的作用。中国是一个国有经济占主导的国家,国有企业在许多行业领域中居于主导地位,而这些行业想要实现发展,首先必须是行业中带头的国有企业实现发展。“走出去”并购海外企业也是如此,仅有民营企业走出去是不够的,国有企业也必须走出去,否则,国民经济中的许多行业领域就不会有大的进步。
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在产权结构、经营机制、决策效率等方面有所不足,但在资金实力、受政府支持的力度、对目标企业的后续资源注入等方面,国有企业却远在民营企业之上。此外由于国内政策所限,中国的许多行业领域中并未产生出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而当这些行业在国外出现并购机会时,也只有国有企业才有介入的能力和机会。
本文摘自《改变中外企业博弈的格局》
20世纪60年代,中国围棋选手首创一种新型布局方法,由于在对弈中利于抢占实地、获得先机而闻名国际棋坛,遂被命名为“中国流”。
在中国与西方企业激烈博弈的今天,处于劣势的中国企业要想突破困局,必须形成并购上的“中国流”,通过并购的方式获得发展制造业所需的技术、品牌和渠道,让中国的要素资源能够在全球产业链上合理分布,中国的企业得以在未来的产业链博弈中占据主动。
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为试图出海并购的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百年一遇”的机会,欧美不少实体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困境,大大降低了中国企业的并购门槛和收购价格,由“各路军团”组成的中国“远征队”开始乘风起航,海外并购的“中国流”正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