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资源类重要生产要素价格仍然长期维持低水平和行政性调价,不能反映资源稀缺性、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损失代价。在这种情况下,高耗能、高排放的产品、投资项目和企业都有很大的利润空间,这也是地方政府盲目追求工业产值和攀比经济增长速度的诱因。最近几年反复出现的煤、电和成品油供给紧张的情况表明,资源价格扭曲、形成机制不合理的负面影响日渐突出,不能有效引导地方和企业在节能降耗减排上下功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实践证明,加快理顺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已经成为深化价格体系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性条件。宋晓红:可是,推进资源价格改革会不会加大价格上涨压力?卢中原:从目前情况看,已经不必担忧资源价格改革会加大涨价压力。2008年8月以前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的情况已经根本改变,其后消费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的涨幅都已明显回落,有的分析报告预计,2009年会出现价格继续下跌,导致通货紧缩。我认为这还需要观察。不过,目前经济降温、消费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下跌,确实是加快改革资源价格的大好时机,加大这一改革力度,既有利于调结构、促转型,也有利于防止通货紧缩。客观地说,推进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改革,在短期内会加大价格上涨的压力,这是难以避免的代价。持续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正在使我国原有的低成本优势逐步减弱,劳动力、土地和其他资源的使用成本已经面临逐步提高的趋势和压力。我们在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际资源时,也不得不应对输入型通货膨胀日益增大的新挑战。但是更应看到,合理的资源价格会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替代,降低成本,消化涨价压力,更多地增加有效供给,从而有利于在中长期内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反过来说,不推进资源价格改革,不等于没有涨价压力。很明显,为维持资源低价格,国家被迫支出大量财政补贴,表面上保持了价格稳定,实际上引发紧缺资源外流,反而加剧了供给紧张。涨价压力积蓄已久,只有通过市场化改革,把这种涨价压力转化为增加供给的活力,才能真正稳定价格总水平。
面对金融危机,企业家要提高自身素质和企业的内部管理能力,
同时要设计避险机制。李兰:这一次的金融危机对国内的企业冲击很大。有很多人说这是企业界一次重新洗牌,有人说这是企业家队伍的一次大浪淘沙。如果从微观层面和企业层面来看,您觉得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卢中原:我觉得,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外部环境的突然恶化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倒逼机制,逼着企业加速转型,从原来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转向集约型。对于企业来说,现在确实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可以加速企业的优胜劣汰。一般来说,在经济高速发展期是不太容易实现优胜劣汰的,因为几乎所有企业的利润空间都很大,再加上中国的资源价格偏低,资源税也偏低,因此很难淘汰那些相对较差的企业。而在经济“回调期”,会真正淘汰一批早该死掉的企业,也会产生一批新的更有竞争力的企业,为下一轮经济的高速增长准备新的“领头羊”。李兰:那么您认为企业家应当怎样抓住机会成为“领头羊”?卢中原:从内部来看,企业要抓住这次机遇,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比如说改进企业的内部运作机制,像海尔集团的流程再造等。同时要抓住机会进行内部管理创新,提升企业内部运作效率。从外部来看,企业要学会主动设计和利用避险机制,比如说出口企业在签订合同的时候锁定交货收款时的汇率,这样就可以避免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同样,针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也要建立或利用相应的避险机制,例如通过长期供货合同和战略合作联盟来规避市场波动和技术创新带来的风险。
本文摘自《2009·中国企业外部环境》
跟踪调查与实证分析研究,了解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经济政策、改革热点及企业外部环境的认识以及担忧,反映企业家眼中的中国企业外部环境,同时根据调查中反映出来的问题,邀请政府官员、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管理学家、心理学家等,帮助企业家深入地把握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企业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从不同的角度为企业家应对危机提出了非常及时和重要的建议,有助于企业家理清在当前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下企业面临的真正机遇和挑战,更好地进行企业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