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三方略
产业富国、制度兴国、素质强国乃治国理政三方略。历史上的大国崛起,现代的强国发展,当代的中国振兴,无一不是直接得益产业的兴旺发达。产业是资源转化为财富的物质载体,产业不但创造物质财富,也创造文化财富。产业发展包括农业产业、工业产业、科技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发展。产业总量、产业结构和产业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素质的主要指标。产业发展的主体是企业,产业资源的配置是市场,产业宏观调控是政府。企业、市场和政府共同推进产业发展,是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领导者和领导集团肩负的使命不是创造财富,而是安排制度。历史上的任何变革,归根结底是制度的变革。确立有利于各种发展要素充分凝聚和释放,有利于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的制度、体制,是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新中国的建立,从根本上讲是建立了一种崭新的制度;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本质上是建立了一种新的体制。总之,是制度和体制使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之路。制度安排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安排。制度安排应坚持以人为出发点,以发展为过程,以幸福为目标。
一个国家的强盛不是靠财富,而是靠素质。地域大不等于国家的伟大,人口多不等于国家的兴旺。国家的强盛与伟大体现在素质上。国家素质包括人口素质、经济素质和环境素质。人口是核心素质,经济是中心素质,环境是关键素质。人口素质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精神素质等;经济素质包括产品素质、产业素质、资产素质、资本素质等;环境素质包括社会环境素质和自然环境素质。决定一个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是素质。提高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历史过程,是治国理政永无止境的追求。
2006年12月23日于江川县抚仙湖孤山岛
国家“三治”
思想家、理论家、革命家都喜欢把国家的治理分为人治和法治。我认为,任何国家的治理都是人治、法治、文治的有机整体。人治为基础,法治为循道,文治为核心。任何治理,出发点是人,行动过程是人,目标终极也是人,任何法律和文化都是人创造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应该把人治和法治对立起来。法律法规是个体人与社会人的一份契约,这份契约表达的是大多数人的共同意志,它具有统一性和强制性。人实现自由发展、全面发展的目标,需要的是文治,就是以道德自我约束为标志的人文之治。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治理,都是人治、法治、文治同时存在的治理方式,只是根据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不同特点,孰轻孰重而已。把一切治理中的问题都归罪于人治,把一切治理的成功都归功于法治,把一切社会存在的问题都归咎于文治上,都是不可取的。
1997年4月27日在新平县干部法律考试座谈会上的交谈
本文摘自《盛天下之理鉴世间之事》
《天鉴》是作者二十年的学习心得、生活体验和履职感悟,涉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多方面。作者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基于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思考,娓娓道出治国理政之道、养身正家之道、仁医仁术之道。内蕴真、善、美,外显情、理、志,充分表达了至真的认识、至善的行为和至美的追求,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激情、理性和意志力。何谓“天鉴”?乃“素心真履,天人共鉴;盛天下之理,鉴世间之事”之谓也。“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最尊崇的信条,在本书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