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思考和感情用事

2014-04-24 09:21:04

  列举批判性思考的人应该具备的主要价值观并且对之条分缕析相对比较容易,但身体力行起来却难上加难。你一开始以为与某个结论不期而遇,其实这个结论早就有来头和历史了。你已经学会对某些事物处处留心,对某些利益鼎力支持,对某一类主张加以漠视。因此你总是在现有的各种观点之间开始批判性思考。你对这些现有观点难免会有情感上的依恋。
这些都是你的观点,你对它们百般呵护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听一听政治讽刺作家斯蒂芬科尔伯特(Stephen Colbert)是怎样嘲讽我们以下的看法的:"你知道,我可不是什么事实的'粉丝'。事实总会不断变化,而我的观点却从来不变,不管事实如何我都无所谓。"
当你改变自己的看法时,就好像当众承认你从前的一切都归于失败,直到此刻才如梦方醒。遇到更强有力的分析推理能引导你进入全新方向时,有勇气当机立断地改变观点和立场,真需要超乎常人的意志,下定决心发掘自己的最大潜能,塑造出史上最强的自己。当然,一直不停地改变观点证明你是个随机应变的人绝对是不智之举。可是当你遇到新的证据和理由,胜过你一直以来依赖的所有理由和证据,你就有必要弃暗投明、轻装上阵。你应该倾力拥抱这个修正后的世界,信心百倍地认为这样的世界才更加可靠。宁可在理由充分、证据确凿时反复无常,也不要在缺乏论据、强词夺理的结论上执迷不悟。
请牢记一点,我们思考时都有明确的目标。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思考正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当我们思考的动机就是为了同以前的思考方向保持一致、毫不更改时,我们就对批判性思考的价值观不管不顾。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变成了鼓吹者和宣传家,千方百计地寻找更好的方法来维护自己当前的立场。从这个角度来看,思考的过程其实就是捍卫的过程。
更明智、更进步的做法是一旦思考,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思想更有深度,让我们的思想更加精确。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要不时锻炼自己,耐心倾听那些和我们意见相左的人的论证。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论证已经驾轻就熟,大可放心去了解其他人的论证,了解那些我们没有真正全面透彻加以了解的论证,这样就可兼采百家之长而不致迷失方向。
这一点值得一再强调。我们每做一个决定时都携带有太多的个人包袱—经历、梦想、价值观、所受训练、文化习俗等。可是,如果你要茁壮成长,你就得认清这些情感,而且尽你所能,将其搁在一旁暂时不问。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不断斗争,正如火柴盒二十乐队(Matchbox Twenty)在那首名为"争论"(Argue)的歌曲里所唱的那样:
而我也不知道,说过我也不知道,
所有这些感情,让我的分析云遮雾罩,
让我的分析云遮雾罩。
只有尽力认清这些感情以及它们对你造成的影响,当别人提出的观点可能威胁或推翻你当前的看法时你才能仔细聆听。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非常重要,因为在有些问题上我们的许多立场和观点并不是特别有理有据不容辩驳,它们也是别人传递给我们的观点,经年累月下来,我们对这些观点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事实上,很多时候,当别人提出相反的结论时,我们都将其当做针对我们自己的人身攻击。对一个论题过于感情投入的最大危险,就是你可能考虑不到其他立场潜在的正当理由—这些理由其实非常充分,只要你愿意听一听,足以改变你对这个论题的看法。
请记住:接受还是拒绝一个立场,感情上的依恋绝不应该成为最重要的基础。理想的做法是,只有在经过分析推理以后还对其笃信不疑才可以加大感情投入的力度。批判性思考的人毕竟不是机器,家事国事天下事,他们事事关心。关心的程度如何,只要看一看他们全身心投入与批判性思维有关的智力活动,再苦再累他们也无怨无悔。但投入的感情再多,批判性思考的人也会清醒地意识到他们的当前思想随时有可能得到修正,因此感情时刻受到理智的调节和控制。
让对话一直进行下去
因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交活动,所以当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和结论不断质疑时,我们还得考虑他们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只要与我们交流的人对批判性思维的主要价值观和我们心照不宣,那么我们的提问就会被当成新的证据而受到欢迎,大家面对的是共同的问题,一起结伴寻找最佳的解答。但是这种共同成长的绝佳机会却不是社会交往的唯一模式。
很多人并不热心别人来探询他们的思考过程,常常是,别人一问到他们,他们就认为别人是没事找茬,有意和他们过不去。有的人可能会问:他为什么要问我这么多难对付的问题?他为什么横竖不肯接受我的观点?如果你求知若渴地不断追问,而他们的反应却是反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刻薄小气,千万不要觉得惊讶。很多人就是不习惯别人对某个观点的来龙去脉那样好奇偏要去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了批判性思考的目的而进行的论证,其面目会大不一样。因为我们将论证看成一种机制,依靠这种机制,我们可以对当前的结论巩固充实、删繁就简,因此我们使用的"论证"这个概念,其含义就变得迥然不同。一个论证是两种不同形式的陈述之间的结合,即一个结论和支持这一结论的理由间的结合。正是理由和结论之间的紧密结合才支撑起一个人的论证过程。我们之所以提供一定的论证,是因为我们关心别人采取怎样的方式生活,他们相信些什么。而我们能不断取得进步,则得益于别人足够关心我们,为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论证,而且对我们的论证进行客观评估。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成长为有思想的人。
最重要的一点是,当你进行批判性思考的时候,一定要让别人明白你好学上进。此外,要让他们相信你的本意是好的,如果你同他们存在分歧,不管这些分歧有多重要多严重,都不应该以口诛笔伐而收场。以下列举一些谈话策略,你可以利用这些策略来让谈话继续下去而不致中断。
(1)尽量阐明你对别人言论的理解,不妨问一问:"我好像听你说过这个。"
(2)问一下别人,有没有证据能让他改变他的观点。
(3)提议暂停一段时间,你们可以尽量找到支撑自己结论的最佳证据。
(4)问一问别人,为什么他认为你据以形成结论的那些证据显得不堪一击。
(5)尽量弥合分歧。如果你接受对方的最好理由,并将这些理由和你的最好理由放到一起,有没有发现一个你们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新结论呢?
(6)寻找一些共同的价值观或其他一致同意的结论,以此为基础,找出对话中分歧产生的原点。
(7)好奇心再强,也要表现得体贴关心和不温不火,一旦讨论的语气升温,就要不断提醒自己,你是来虚心学习的,不是来舌战群英的。
(8)确保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都表现出谦恭的样子,而不是摆出一副全知全能、目空一切的架势。
营造交流会话的友好氛围
作为一个作者或演说者,你面临一个重要的抉择。你得决定为你的读者和听众营造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你是否会选择这样一种氛围:一旦有人不同意你的结论气氛马上就变得剑拔弩张?在当前这种极端的环境下,这样一触即发的诱惑是非常大的。只要看一看美国大选季期间大家使用的策略,也就是"每日秀"(Daily Show)主持人乔恩斯图尔特(Jon Stewart)在节目里嘲讽的那种谈话策略就知道了,他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可以肯定你不是希特勒。"
本着斯图尔特引用的这句话的精神,你就可以选择营造这样一种氛围,让讲道理的人可以体面而又大方地表达异见—一种欢迎讨论和提问的氛围。我们当然提倡这样的氛围,但让我们实话实说吧,确实有一些不可抗拒的理由,让我们在写作时语气变得不容置疑,将批判性思考的人拒之门外,甚至将他们全部撂倒。
首先,遇到一个难回答的问题,将它直接枪毙比仔细思考然后做出回答要容易得多。而且,这样做一定让你显得一言九鼎霸气外露,让听众简直没胆量挑战你的权威观点。更不要说这种写作风格有时候会显得非常轻松有趣。不知你有没有读过并且特别享受毒舌王评论的一部电影、一本书、一张唱片或游戏?
看一看下面对2009年票房大获成功的卖座影片《变形金刚2:卷土重来》的一篇评论,注意其中的语气和措辞。流行影片评论家罗杰艾伯特(Roger Ebert)这样写道:
你要是想省下这张电影票钱,直接走进厨房,摆出男性唱诗班的架势,大唱地狱之歌(music of hell),再让一个孩子胡乱敲打锅碗瓢盆和瓶瓶罐罐,然后闭上眼睛动用点想象力就行了。
请你试着去说服他,告诉他应该冷静下来重新考虑一下。
对于一心一意开发批判性思维的人,使用这种语气和别人交流代价就太高昂了。模仿艾伯特的这种说话方式将我们与我们打算交流的那些人的想法彻底隔绝起来。他们将谈话的通道全部关闭。此外,这种方式和一个批判性思考的人的价值观直接发生冲突,他们的价值观推崇的是好奇心、谦恭有礼的态度和以理服人。为自己的立场据理力争,但若采用艾伯特式的不留情面和不容商榷的口气,无形中就关闭了通往批判性思维一个重要问题的大门:"我有没有可能是错的呢?"我们想鼓励你让自己的文章变成好客的场所,读者即使和你道不同也可以一起商量。

本文摘自《学会提问》


   这本《学会提问》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批判性思维读物,很出色地完成了传授批判性提问的技能这一目标,既简洁又全面,实践指导性强,会对同学们提供很大的帮助。想要去国外留学深造的同学,应该学习批判性思维,学会用批判性眼光去看待、评价问题,理性思考,扩展你的思维和眼界,丰富你的内心世界!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 —哈佛大学名言 美国“神童”教育(天赋教育)的“童子功”入门第一招是“培养批判性的阅读能力”,第二招是培养“批判性的聆听能力”。在小学阶段还是作为一种行为习惯来培养,到了大学阶段就已经成为一种思维方式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而成为各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课程设计围绕的核心。 —《天赋教育在美国》 如果你不改变问问题的方式,你永远都不会成功。 —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 提问题比回答问题更启发人的智慧。 —潘石屹

 承诺与声明

兄弟财经是全球历史最悠久,信誉最好的外汇返佣代理。多年来兄弟财经兢兢业业,稳定发展,获得了全球各地投资者的青睐与信任。历经十余年的积淀,打造了我们在业内良好的品牌信誉。

本文所含内容及观点仅为一般信息,并无任何意图被视为买卖任何货币或差价合约的建议或请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观点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况下更改。本文并未考 虑任何特定用户的特定投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任何引用历史价格波动或价位水平的信息均基于我们的分析,并不表示或证明此类波动或价位水平有可能在未来 重新发生。本文所载信息之来源虽被认为可靠,但作者不保证它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作者也不对任何可能因参考本文内容及观点而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承担责任。

外汇和其他产品保证金交易存在高风险,不适合所有投资者。亏损可能超出您的账户注资。增大杠杆意味着增加风险。在决定交易外汇之前,您需仔细考虑您的财务目标、经验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见、新闻、研究、分析、报价或其他信息等都仅 作与本文所含主题相关的一般类信息.

同时, 兄弟财经不提供任何投资、法律或税务的建议。您需向合适的顾问征询所有关于投资、法律或税务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