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老百姓的日子为什么越来越难?

2013-11-10 09:19:28

  分配严重失衡

  以2010年为例

  2010年GDP39.8万亿

  首先是全国财政收入(含税收与非税收入):8.3万亿,去掉21%

  土地出让金收入:2.7万亿,去掉6.8%

  全国社保基金收入:1.7万亿,去掉4%

  再是垄断央企的销售:2010年国资委下属央企营业额16.69万亿,扣除上交税收1.48万亿,大致是15.21万亿,去掉38%(2桶油、电信、移动、电力、金融等等)

  还有个无法监督的印钞机:年平均CPI算8%(从2001年到2010年我们国家广义货币投放量年增加17%,而同期实际GDP年增加不到10%,2者相减,我们每年实际CPI至少是8%。)

  以上简单的相加已经达到78%!好吧,上面有一些重复计算(比如,国家社保收入也有央企的贡献等)。

以上合计,政府与央企总共要拿走全国财富的78%。而贡献呢?

  财政贡献:不到13. 5%(即央企税收,如果扣除国家给它们的各种补贴,这个数字还要大幅度下降)

  养活多少人呢?

  央企职工:不到2000万人

  财政供养人员(包括行政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及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000多万人。

  养老金发放人数:不到2个亿。

  以上合计:2.6亿。

  也就是说按照目前的分配体系,政府与央企拿走全社会78%的财富,只贡献13.5%的财政收入,养活20%的人口。而我们其他的企业(主要是民营中小企业)则要在只拿到22%的财富情况下,贡献86.5%的财政收入,养活80%的人口。

  如果扣除社保金收入与养老金的发放(目前养老金发放主要靠社保金,目前国家每年给社保基金补贴大致1000亿左右),则变成政府与央企拿走全社会74%的财富,只贡献13.5%的财政收入,养活5%的人口。而我们其他的企业(主要是民营中小企业)则要在只拿到26%的财富情况下,贡献86.5%的财政收入,养活95%的人口!

  当然,中央政府财政收入,也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公共服务的支出。比如,科教文卫体等等。但是,在直接关系民生领域,中央财政支出却非常有限。

  2010年我国财政在几个重大民生领域支出情况:

  教育支出:2547亿,占财政总支出2.87%

  医疗卫生支出:1485亿,占财政总支出1.65%

  保障房支出:1125亿,占财政总支出1.25%

  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3784亿,占财政总支出4.2%

  以上合计,直接关系民生领域支出不到财政总支出10%。这点开支如果把相关人员(教师、医生、行政职工)工资刨掉后还能剩余几个?这里不得不提另一个数据,2010年,我们政府仅土地出让金收入是2.7万亿。上述项目相加,还不到政府卖地收入的1/3。

  所以,上面触目惊心的对比数据很大程度就能说明一些问题,为什么我们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3年,为什么我们老百姓工资永远跑不过CPI,为什么我们老百姓日子越过越难?为什么政府3公消费居高不下,为什么一些政府官员、垄断企业领导人骄淫奢侈、腐败成风;为什么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为什么社会仇富仇官几成潮流?

  根子就在这个分配上!

  在1月4日的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上,省委书记汪洋指出,与30年前相比,如今改革面对的困难是既有利益格局,他并警告称,“如果只是根据这个利益格局决定改革的取向,那么改革就不可能进行下去”。

   汪洋的讲话引起广泛重视。尽管中国学界已有普遍共识,认为固化的利益集团是目前中国深化改革的最大阻力,而后者往往有巨大的政治能量,令继续改革的步履维艰,不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级别的高官中,在公开场合明确指出这一点的,仍属罕见。

  

本文摘自《你所不知道的冰冷经济真相》


   分税制、民生产业市场化、加入世贸,这三大政策决定了近十年来中国经济的走势,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许多基本形态,并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了巨大影响, 20世纪90年代的三大政策虽然让中国经济在进入21 世纪后继续保持了10年高速增长,但是这个增长却是以牺牲民众福利以及导致中国经济陷入结构性困境为代价的。所以,对过去经济政策的反思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当前中国改革事业正面临一个十字路口上的选择,是继续按照过去模式发展只做少量修补,稳定压倒一切。还是对过去模式做重大调整探索另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你所不知道的冰冷经济真相》从宏观经济政策解读入手,先后分析了 GDP 保8背后的就业压力,国进民退的结构性原因,产业空心化的形成是关键要素的非市场化等众多经济社会问题。力图为读者展现一幅中国经济的宏观画卷,希望大家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找到自己的位置。

 承诺与声明

兄弟财经是全球历史最悠久,信誉最好的外汇返佣代理。多年来兄弟财经兢兢业业,稳定发展,获得了全球各地投资者的青睐与信任。历经十余年的积淀,打造了我们在业内良好的品牌信誉。

本文所含内容及观点仅为一般信息,并无任何意图被视为买卖任何货币或差价合约的建议或请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观点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况下更改。本文并未考 虑任何特定用户的特定投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任何引用历史价格波动或价位水平的信息均基于我们的分析,并不表示或证明此类波动或价位水平有可能在未来 重新发生。本文所载信息之来源虽被认为可靠,但作者不保证它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作者也不对任何可能因参考本文内容及观点而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承担责任。

外汇和其他产品保证金交易存在高风险,不适合所有投资者。亏损可能超出您的账户注资。增大杠杆意味着增加风险。在决定交易外汇之前,您需仔细考虑您的财务目标、经验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见、新闻、研究、分析、报价或其他信息等都仅 作与本文所含主题相关的一般类信息.

同时, 兄弟财经不提供任何投资、法律或税务的建议。您需向合适的顾问征询所有关于投资、法律或税务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