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日益扁平化的今天,地球"村"的出现,也可为房地产销售提供良机。在考虑销售对象时,玺萌置地不局限于新加坡本地人,还把眼光瞄准自己的大本营--中国,那些积极寻求海外建立商业基地的本土企业们,也会是豪宅的潜在购买者,而玺萌置地在中国8年经营房地产的经验,告诉他这条销售渠道极为可行。吴绪昭表示:"我们至少会花一半的精力把项目的推介放在中国本土。"
前方是绝路,希望在拐角,有时候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不是实力或产品的较量,而是思维宽窄的比较。在国内房地产商在濒临海潮爆发的红海中厮杀时,一些有远视、有眼光的企业开始转向海外,等风暴过后市场趋于平静时再杀个回马枪,不失为一个可取之策。受前行者的感染,中国房地产企业走出去的迹象愈发明显,包括平安、中信等投资机构也在海外寻找房地产投资项目。
资本流动有其自身的经济规律,当国内地皮被哄抬得高不可及时,把目标扩展至国外是必然选择,会有越来越多的玺萌置地出现。在中国房地产的特殊时期,它们做出进军国外的决定,看似一种偶然,实则必然,与其说它们是嗅到中国房地产暴雨来临的前奏,毋宁说是顺应时代和经济潮流。
房有价,却无市
在世界经济浪潮的磨砺下,中国不断调整着步伐,与时俱进。但商业底蕴的苍白,告诉我们中国经济30年的道路拓展在取得了伟大成就的同时,市场秩序依然不够完善、不够健全。当房地产商借助各种力量哄抬房价导致房价疯狂上涨时,成千上万的中低收入阶层只能望楼兴叹,要买房,就得透支未来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心血。
所幸的是,看似岿然不动的高房价终于在2007年末被撼动。作为中国房地产的风向标,广州部分楼盘房价的下调,以及作为中国房地产企业的代表,万科率先降价的强大示范效应,对购房者的心理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一直被"涨"声包围的购房者,在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和开发商房价的骤然下调之后,继续观望的心态有增无减。
硬币总是有两面,观望的不仅仅是购房者,开发商也同样在按兵不动,静静等待事态的发展。这是一场不断扩大声势的"心战"的较量,一方是坚信宏观调控力量坚持不出手买房的购房者,一方是拿地成本高并坚信购房者刚性需求的开发商。
在北京,这个人口仅次于上海,接近2000万居民的城市,对房子的需求更是居全国前列,这也成为开发商坚信北京房价不会下跌的理由之一。
事实上,根据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11月以后,北京市住宅期房的每周成交量呈现连续下滑的趋势。虽然京城楼市的价格依然高挺,但无奈于成交量的惨淡,至此,一向唱高楼市的开发商开始发出"今冬房子难卖"的感慨,北京房地产市场也陷入"有价无市"的僵局。11月份的销量与往年的传统淡季1、2月份相当,面对这种状况,一位素来对房地产行业满怀信心的开发商也开始担忧:"最近房子非常不好卖,这两个月只卖出几套房,又不敢降价,只能慢慢耗着。"
本文摘自《楼市的震荡与洗牌》
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劳动力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资本市场惨淡、银根紧缩、原材料涨跌互见……在内忧外患的双重重担之下,中国经济转型的困难辐射到各个角落,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的调整自然也在所难免。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房地产就由辉煌走到了迷茫,国家政策招招有力、银行关起敞开的大门、土地变成拖累、购房者持币观望……于是,招架不住的企业纷纷退出市场,实力与野心兼具的企业“阴谋”、“阳谋”一起发,外资趁机流入。市场上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房地产的悲喜剧,每天都是竞争日,每月都是淘汰月,一年都是洗牌年。在这场还未结束的房地产震荡与洗牌中,无论是失败者,还是继续抗争者,或是政府、购房者,都留下了一串串自己的足迹。这些或深或浅的足迹组合起来,就勾勒出此书的大致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