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成交量的直线下滑,而地产中介的赢利模式,依赖的正是持续的成交量。而世上没有只涨不跌的房价,也没有持续繁荣的房市。一级市场如此,二级市场亦然。2007年末的低谷时,整个深圳市一天二手房交易的数量仅在个位数。没有了成交量,地产中介倒闭也就在人们的意料之中。
滴水藏海,创辉事件并非特例,它还可被看做一面镜子,折射出地产中介市场的脆弱与不规范,以及监管制度的形同虚设。也正是监管者在地产中介企业的投资、审批、监管、引导等诸多环节上的缺位,才导致了许许多多的创辉的出现。
以沉重的代价,创辉告诉人们一个最简单、也最朴素不过的道理:规范经营是生命线。国有国法,行有行规。作为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到目前为止,房地产中介行业仍然缺乏职能部门对其进行规范的行业监管,也似乎无法可依。一直处在低成本扩张及监管盲区的地产中介行业,出现问题也是意料之中。
在遭遇行业大洗牌的时候,房地产中介企业的倒闭,将会促进房产中介行业更加规范和自律。对此,幸存中介的负责人则发出自己的心声:希望政府能够迅速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中介行业发展,房管机构要加强对整个地产中介行业的管理和引导工作,特别是制订中介行业的"游戏规则",规范市场行为、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逆势飞扬:潘石屹"吃下"北京"第一烂尾楼"
自诩为"房地产界的章子怡",潘石屹可能不是中国最大的地产商,但绝对是名气最大之一。他的名气与他的"秀"紧密相关。他的博客点击逾千万,并集结成册;他拍照片,并出过个人摄影集;他演过电影,与梅婷合作《阿司匹林》;他的名字和笑脸频繁出现于媒体;他还把自己作为公司的形象代言人,印在户外广告牌上。
无论何种身份,都不能掩盖其房地产商的底色,商人逐利是亘古不变的现象。"无论潘石屹出书也好,写博客也好,拍电影也好,一切'作秀'归根到底都是为卖房子做宣传。"京城一位资深房地产媒体人士这样评论他。
事实的确如此,据潘石屹提供的数据,SOHO中国用于宣传推广的费用不到每个项目的7‰。而一般大型楼盘用于此方面的费用为3%左右,一些楼盘甚至达到5%。原因不在别处,潘石屹的个人品牌已是SOHO中国品牌的一部分,潘石屹就是SOHO中国,SOHO中国就是潘石屹。在五颜六色的SOHO现代城上有一块巨大的户外广告牌,戴着黑边工艺眼镜的潘石屹,以标志性的笑容注视着所有过往行人。或许,潘石屹的笑脸比他的名字、SOHO中国更让人印象深刻。
本文摘自《楼市的震荡与洗牌》
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劳动力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资本市场惨淡、银根紧缩、原材料涨跌互见……在内忧外患的双重重担之下,中国经济转型的困难辐射到各个角落,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的调整自然也在所难免。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房地产就由辉煌走到了迷茫,国家政策招招有力、银行关起敞开的大门、土地变成拖累、购房者持币观望……于是,招架不住的企业纷纷退出市场,实力与野心兼具的企业“阴谋”、“阳谋”一起发,外资趁机流入。市场上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房地产的悲喜剧,每天都是竞争日,每月都是淘汰月,一年都是洗牌年。在这场还未结束的房地产震荡与洗牌中,无论是失败者,还是继续抗争者,或是政府、购房者,都留下了一串串自己的足迹。这些或深或浅的足迹组合起来,就勾勒出此书的大致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