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林则徐判断中国不能和英国去硬拼,硬拼的结果只会是失败,那么中国到底该怎么办呢?林则徐给出的答案就是要去向敌人学习——要知耻而后勇,潜心学习敌人的长处,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引进和制造出自己的坚船利炮,训练出作战有素的海军队伍,再来克敌制胜。
林则徐的这些观念,后来被他的好友魏源加以整理,总结为“以夷攻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海国图志》一书中得以体现。
“师夷”的观念在当时还属于石破天惊的异端思想。当时的大清对西方国家的态度是极其倨傲的。那时普遍流行的一种观点是:只有大清是文明之邦,其他国家全都是“蛮夷”,大清可以去教化、驯化那些野蛮人,断无以他们为师向他们学习的道理。有个例子很能说明人们当时对西方的无知程度:上至清军统帅,下到普通军兵,当时所有人都认为英国人的膝关节是直的,不会打弯,所以英国人见到他们的首长后才不会屈膝磕头。
林则徐正是赶上了一个历史发生变局的时代。那时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经历“工业革命”后,已从农业社会步入了工业化,国力增长一日千里,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也如日中天。而此刻的大清,却已度过了康雍乾盛世,国力日渐衰败,国家暮气沉沉,用《红楼梦》里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话,就是“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在这种局势下,大清与英帝之间的开战,就犹如一头壮豹与一匹老马之间的较量,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在这样一个国家处于危局的时刻,清醒如林则徐、魏源这样的能够“睁眼看世界”的人,开始寻找国家的出路,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强国固本、救亡图存之道。“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一个行动总纲,无论是此后在经济上的“洋务运动”,还是在政治上的“康梁变法”,可以说都是遵循着这样的思想脉络。
如果说清政府当时能真正履行这个“师夷长技”的总纲,放下架子去向西方国家学习的话,可能还会有机会化解这个困局。因为在同时代,还有一些像大清帝国一样落后的传统农业国家也同样遭遇着西方国家的侵犯,由于它们能顺应潮流,适时变革,努力去学习西方国家的长处,最后渡过难关,甚至完成了自身的嬗变。
本文摘自《改变中外企业博弈的格局》
20世纪60年代,中国围棋选手首创一种新型布局方法,由于在对弈中利于抢占实地、获得先机而闻名国际棋坛,遂被命名为“中国流”。
在中国与西方企业激烈博弈的今天,处于劣势的中国企业要想突破困局,必须形成并购上的“中国流”,通过并购的方式获得发展制造业所需的技术、品牌和渠道,让中国的要素资源能够在全球产业链上合理分布,中国的企业得以在未来的产业链博弈中占据主动。
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为试图出海并购的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百年一遇”的机会,欧美不少实体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困境,大大降低了中国企业的并购门槛和收购价格,由“各路军团”组成的中国“远征队”开始乘风起航,海外并购的“中国流”正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