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国门30年来,中国的确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中国的制造业从一个游离于世界之外的“孤岛”,变为了全球产业分工中的重要生产基地;西方世界从对中国一无所知,到“中国制造”如今风靡全球。但如前所述,在这种华丽成绩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深深的困局。
过去这些年来,中国引进来更多的是生产线而非生产技术,得到更多的是“鱼”而非捕“鱼”(渔)的技巧。尽管中国一直希望“师夷长技”,却始终未真正获得西方人的“长技”,更远未达到“制夷”的地步。中国企业在产业链上始终处于最低端、最尴尬的位置,真正的先进技术还一直紧握在外国人手里,中国在与欧美企业的产业链博弈中仍处于受“夷”所制的状态。
这种缺乏自己核心技术的制造业就犹如一座没有梁柱骨架的大厦,只能依靠外力的作用维持不倒,这种外力就是外方的技术授权。而一旦有一天外力一撤,支撑力没了,大厦就会轰然倒塌。中国的制造业就恰恰处在这样一个困局之中。
查验中国这些年来走过的轨迹可以看出,制造业陷落的这个困局是由两方面的原因合力造成:
一方面问题是出在外资企业身上。中国在打开国门后,走进来的外资企业多数在主观上并不愿意拿出自己的技术。尽管它们希望能获得中国的市场,占有中国的资源,向中国转移自己冗余的生产能力,但并不因此就会把自己的技术分享给中国。因为它们觉得,这样做最终会给自己多树立一个竞争对手。
另一方面,在“引进来”的过程中,作为“地主”的地方政府与国有企业也并没有真正落实“师夷长技”的精神。尽管中国有一个“市场换技术”的大原则,但多数地方政府在对外招商引资过程中都是只重视引进,不重视消化吸收;只重视眼前利益,缺少长远目标考虑。最后的结果就是市场真的给了出去,技术也真的没有学到。作为一个百年梦想,“师夷长技以制夷”至今仍是一个未竟的事业!
本文摘自《改变中外企业博弈的格局》
20世纪60年代,中国围棋选手首创一种新型布局方法,由于在对弈中利于抢占实地、获得先机而闻名国际棋坛,遂被命名为“中国流”。
在中国与西方企业激烈博弈的今天,处于劣势的中国企业要想突破困局,必须形成并购上的“中国流”,通过并购的方式获得发展制造业所需的技术、品牌和渠道,让中国的要素资源能够在全球产业链上合理分布,中国的企业得以在未来的产业链博弈中占据主动。
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为试图出海并购的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百年一遇”的机会,欧美不少实体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困境,大大降低了中国企业的并购门槛和收购价格,由“各路军团”组成的中国“远征队”开始乘风起航,海外并购的“中国流”正在展开……